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一盏灯 四十六载——村医郑建业的仁心守望

  • 网络
  • 浏览
  • 2025-07-24 17:01

早上六点刚过,江苏省新沂市高流镇高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盏灯准时亮起。

灯下,65岁的卫生服务站医生郑建业微微仰头,熟练地滴着眼药水,准备迎接新一天的诊疗工作。案头摆放着一摞纸张,密密麻麻写满了患者的病历,金属夹锈迹斑斑,泛着岁月留下的黄色。这是他扎根基层一线的第46个年头,而白内障造成的视线模糊与强直性脊柱炎带来的疼痛,是他每日必须闯过的第一道关。

郑建业做着接诊前的准备工作(王颖 摄)

追溯自己与医学的结缘,郑建业说,这和他的父亲有关。郑建业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,医术高明,受到四邻八乡的爱戴。少年郑建业常跟随父亲左右,看银针轻捻,闻药香氤氲。诊室方寸之间,父亲的望闻问切、辨证施治,都成了他最好的启蒙。“这病该如何诊治?该开什么方子?”声声探问间,岐黄之道的种子,早已悄然生根、抽枝吐翠。

1979年,19岁的郑建业从卫校毕业,他毫不犹豫地回到高流镇高东村卫生室工作,成为一名村医。谈起为什么会选择基层,郑建业认为与其说是一种“选择”,不如说是“顺理成章”。“我的父亲就是在基层工作,学医之初我就想着学成以后回到基层。我觉得基层离老百姓更近,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”

20世纪80、90年代,农村医疗资源匮乏,村民遇到一些急性病常需要找村医上门诊疗,而很多时候病发是在深夜。年轻的郑建业便手持煤油灯,背着药箱走数里夜路赶到村民家中。

为了给村民看病,郑建业吃过不少苦,甚至还受过伤。“那时候交通不方便,我就背着药箱,全靠两条腿,从镇上走到各个村子给人看病。那路是真不好走,深一脚浅一脚的,有时还得翻山过坎”。

仁心仁术,有口皆碑。一位“追随”郑建业数十载的患者回忆说:“郑医生医德高尚,待患者如至亲,只要乡亲有疾,他必定随叫随到,从不推辞。有患者偶尔因仓促忘带药费,他就自掏腰包垫付,以解燃眉之急。他还热心公益,定期为乡亲免费体检、做科普,对‘五保户’、残疾人的诊疗更是分文不取……”

由于大家口口相传,郑建业的诊室日渐繁忙,还吸引了上海、南京、常州等地的求医者专程前来。最多的时候,郑建业一天要接诊百余位患者,连吃饭上厕所都没有时间。面对日益增长的诊疗需求,郑建业深感学校所学已不足以应对,于是开始自学急救、西医知识,逐渐从一名中医大夫成长为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。

患者络绎不绝,郑建业耐心接诊(王颖 摄)

四十六个春秋,上万次问诊的纪录背后,是郑建业对每个处方的反复推敲,对每位患者的细致叮嘱。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,以仁心仁德赢得乡亲们的信任,先后被授予“中国好人”“江苏好人”“全国最美基层好医生”等称号。面对荣誉,他谦逊地说:“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基层医务工作者,我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个。”

如今,年逾花甲的郑建业,心中那份悬壶济世的热忱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,反而更增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女儿郑皓月自医学院毕业后,也追随父亲的脚步,回到了高流镇这片熟悉的乡土。“我唯愿将毕生所学、一身所能,倾囊传授给她。”郑建业目光炯炯,话语恳切,“期盼今后她能像我一样,守护这一方乡邻的健康。”

高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室门口,挂满了乡亲送给郑建业的锦旗,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——医术可信,医德可敬。“只要大伙儿还信任我,我就会一直干下去。”郑建业说。(王颖)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uanqiuyiliao.com.cn/xinwen/351.html

相关推荐
一周热门